Nicole Frei是一位服装设计师和舞台设计师,毕业于瑞士西北应用科技与艺术大学和苏黎世艺术大学。她曾经作为戏服设计师在剧院工作了10年,她的设计研究以身体实践和实验性感官研究方法为指导,强调手工艺中的慢节奏。她认为,编织连接了人与布料,在这个过程中,缓慢的重复的行为是一种反抗。目前,Nicole正在进行可持续布料研究和跨学科课程的教学,并在驻场期间展开了相关的实践。
Nicole的驻场分享集中在对华东地区编织品类的非遗手工艺的考察介绍,分为三个部分:竹编、盘扣和萧山花边,及它们分别在衣物更新改造项目的应用。
展览除了展示这一个月制作的作品,也展示了其原材料和使用过的特殊工具,这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到手工艺作品的制作过程、所需技艺及材料的独特性,她强调了作品背后的故事,进一步拉近了手工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。
【竹编胸针 】
浙江省种植了大片的竹子,竹条遇水则韧,浙江潮湿的气候为竹编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温床,这一在地材料连接起浙江人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。Nicole将竹编重新“编织”在布料上,利用竹子自身的张力,将竹条弯曲,从“胸针”内侧以类似刺绣画框装裱的方式安装在布料合适的区域。当布料被制作成衣物时,这些竹编装饰物作为衣物的外延,也改变了身体的轮廓。
制作这些胸针使用了两种制作方法,对应两种编织逻辑:一个是先编织米字纹样的平面,再通过模具按压成半球的立体形状;一个是沿着石头的形体和轮廓,用六角孔编织的方式直接制作立体形状。
【蕾丝花边的链接 】
基于萧山花边的不同针法的应用,这套作品由四件样片和一件更新改造的样衣组成。Nicole探索了花边材料的在地特征及它如何连接中西方文化贸易的历史。蕾丝制作技法最初由威尼斯传到中国,在萧山被改良、创新后重新销往欧洲。萧山花边使用未漂白的棉线制作,并使用更粗的双线二次勾勒图案的边缘,再根据针法的疏密不同,使图案展现出3d的效果。
作品通过缝制不同针法的萧山花边,将不同质感的布料连接在一起,展示出布料的厚重与轻薄对比。在其中一件样片中,代表工人阶级的厚重的牛仔布被精巧的昂贵的镂空花边连接,Nicole试图讨论布料的阶级性。
【协同合作的盘扣】
盘扣在旗袍、唐装、新中式都有大量的应用,不仅作为连接衣物的功能性产品,也具有装饰性和美感。盘扣最初来源于对绳结工艺的创新运用,后加入绸缎、铁丝和棉花作为制作材料,使盘扣的造型更为复杂、精细和多变。Nicole发现盘扣设计灵感多来自于大自然,通过繁杂的纹样强调了布料之间缝隙,这与西方的以隐藏缝隙为目的的扣子有着本质区别。
Nicole对盘扣的设计融入了她作为教师的视角,通过在品物工作室开展workshop,与大家共同探索了如何通过合作与知识交换设计出一款盘扣,再经过盘扣手艺老师的帮助,最终制作完成盘扣作品。盘扣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灵感的交流与连接。